部门动态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无限。当春风轻拂大地,泥土散发芬芳,迎来了农耕好时节。



镜头下,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东北角的预留地,一幅繁忙的春耕景象映入眼帘。

“千耦其耘”劳育专项实践活动:田间变课堂

3月30日,400余名学生组成20余支小分队,走进“田间课堂”,种植百合、玉米、甜杆等作物,学习农耕知识,体验劳动乐趣。

本次活动是校区“千耦其耘”劳育专项实践活动的第八期,由求是物业海宁分公司海宁国际校区项目部组织开展。



作为“农耕导师”,项目部绿化师傅们在活动开始前,便精心完成“备课”,为学生们准备好了各类农具和种子。



现场,从翻土整地、播种间距到养护要点,绿化师傅们耐心讲解,并一一示范。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少人还用手机记录下每一个步骤。



在绿化师傅们的指导下,学生们挥锄翻土、播撒种子、浇水施肥……动作略显生疏,但却充满热情。



当双手触及泥土,当种子落入土壤,滋养了新生,也萌发了思考、点燃了热爱。



播种是本次活动的起点,后续学生们将全程参与作物的生长过程,定期进行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直至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绿化师傅们也将持续为同学们提供指导与帮助。

“堆肥桶”的成功实践:垃圾变肥料

2024年10月,在项目部与学校Eco社团的协作下,校区首个“堆肥桶”顺利启用,绿化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新模式”正式步入了试验阶段。

自启用后,越来越多师生参与进来,主动将瓜壳果皮等有机垃圾投入桶内。与此同时,项目部也不断将绿化作业产生的绿化垃圾混合堆肥,并定期旋转桶身。



经过数月发酵,“堆肥桶”内的垃圾已经成功转化为有机肥。本次活动中,所用肥料便全部由“堆肥桶”转化而来。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们见证了垃圾变肥料的神奇之处,深刻理解了生态循环的奥妙,体会到低碳环保的价值与意义。



这不仅是“堆肥桶”的成功实践,更是绿色低碳校园理念的生动体现。

现在,堆肥桶依旧在校区商业街持续使用中。期待更多人的参与,让环保理念在校园蔚然成风。

不负春光,不负农时,更不负韶华。把种子播种到田野,对自然与劳动的热爱,也在同学们心中悄然生根。

未来,项目部将深耕“劳动+绿色”教育模式,持续探索劳动育人新路径,让学生们在躬行实践中,用劳动创造价值,把环保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