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取经路上会遇到这么多妖怪?”“为什么只有唐僧能救孙悟空?”“为什么只有孙悟空有紧箍咒?”“孙悟空有筋斗云,为什么取经还要一步步走过去?”……在第五届浙江大学文琴儿童发展论坛系列研讨会现场,来自浙江大学幼儿园的滕铭茗、李卓闻、陈珞如三位小朋友正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弘治进行着一场“《西游记》的‘十万个为什么’”对话。
通过文学名著等载体,让儿童与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多元对话,在深厚历史内涵的滋养下共同获得精神成长,这正是浙江大学幼儿园目前正着力探索着的“文化育人”课程模式。
文化自信与教育紧密交融、相互促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便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的第一环,传递优秀中华文化是幼儿园的使命与责任:柔性引导儿童理解、积淀“古为今用”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烙印优秀传统文化印记兼具有时代感的个人价值观。
基于时代要求和园所实践,11月18日,由浙江大学幼儿园主办的“文化育人背景下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第五届浙江大学文琴儿童发展论坛系列研讨会”在浙江杭州隆重召开。会议汇聚国内教育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通过系列研讨感受“以文化人”的意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赋能教育实践。
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幼儿园总园园长周熔主持,浙江大学后勤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辉文,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浙江省人才开发协会会长、浙江大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美凤为大会致开幕词。刘辉文表示此次活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利用经典文化资源链接儿童的学习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充分展现了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张美凤则与大家一同重温了文琴学长的教育情深,并祝大会能充分开展学术和实践成果的交流碰撞,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富情感、更加人文的教育世界。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弘治首先对《西游记》进行多维度解读。“《西游记》讲的是一场修‘心’之旅,关乎自我实现、自我成就。书中细节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可被重新发现和利用。”王教授从故事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角色背后的深意及《西游记》的传统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人生哲理。为什么是“九九八十一难”?炼丹术炼的是什么?金角、银角大王为什么失败?在全新文化视野之下,与会人员深刻感受到了《西游记》中形象化的人生教育。
浙大幼教团队分享了文化育人背景下为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以《西游记》系列研修为载体的“浙大幼教”实践。
如何通过《西游记》实施文化育人的启蒙教育,活动通过三个部分:浙江大学幼儿园老师胡向黎、何平的故事叙述《童年的西游印记》,智城分园副园长丁红霞带来的大班社会活动《留在花果山VS西天取经》课例展示,三位浙大幼儿园小朋友与王弘治教授的互动问答,形象解析了“以文化人”的实施理念、策略和方法,勾画了“角色扮演——游戏表达“的螺旋推进、“基于名著——跳出名著”的来回对话、“解构西游——重构西游”的阅读探索路径,建构每一个幼儿心中的《西游记》。“读读问问想想找找演演”是孩子们的行动罗盘,“听听问问想想推推看看”则是教师们的行动指南,最终滋养生命,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浙大幼教”的实践给予了与会者深层的思考。“如何在基于儿童、发展儿童的理念下,走进并推进文化育人的深度实践”,“浙大幼教”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和方法。
随后,一场围绕“以文化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与行”的圆桌对话在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中展开。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弘治、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主任滕春燕,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杭州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冯伟群,浙江大学幼儿园西溪分园副园长葛杨婷参与对话,论坛由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浙江大学幼儿园总园副园长何黎明主持。何黎明老师首先发问“文化对儿童意味着什么?”,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从不同角度发表了独到见解。嘉宾们认为,要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做儿童理解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既要立足传统又要着眼现代,既要立足中国又要面向世界,在更大的视野下实现真正的文化育人。比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积淀,不是让孩子回到神话,而是从古到今、走向未来,让具象的文化感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比如,教育者要对“化人”的文化做出筛选,培养自我能力,讲好文化故事,真正传递真善美。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坤从哲学视角,通过《以文化人与生命优化》主旨报告,从广义与狭义的文化内涵、“化物”与“化人”的文化功能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与“以文化人”三个方面厘清了“以文化人”的意义,同时引发与会人员对于“在多元流动不确定的社会中,如何安放自己并保持作为人的文明和尊严”这一问题的思考,彰显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虞永平作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转化与经验生发》主旨报告。虞教授多次肯定大会主题的意义:文化育人要进入课程,转化为孩子的经验,促进其发展。他系统化梳理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应包含建筑、戏曲、民歌、民谣、民间工艺、饮食、民间游戏等多个层面。幼儿园课程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儿童身边的文化资源,引导儿童利用多种感官,开展多样化的发现、探究、体验和表达等活动,以获得身体、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样化的经验。同时,教师应有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具有文化敏感性、选择能力和转化能力。
最后,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学习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徐琴美教授作闭幕总结。徐教授肯定了本次会议主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表示教师需要有“取其精华,放眼世界、心态包容”的态度,在过程中向儿童学习,同时也可思考如何评价“以文化人”的效果。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进程的当下,浙江大学幼儿园积极回应“文化育人背景下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时代之问,在探索实践中明晰“文化对儿童意味着什么?”“赋予儿童怎样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身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等问题。浙大幼教人将继续努力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到幼儿园现有课程体系中,持续拓新课程的文化建设之道,塑造培根铸魂、塑造人格、启智润心的重要力量。
浙江大学营养学教授、浙江省人才开发协会党支部书记张爱珍,浙大城市学院创业学院院长、浙江省人才开发协会秘书长金首红,浙大教育基金会周爱华、浙大后勤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丁燕飞,杭州市各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嘉宾以及浙江省内知名幼儿园的园长、老师近200人参与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