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贯彻“儿童发展优先”理念,探索促进幼儿有意义学习的有效路径,幼教中心积极推进区域空间创设研修工作,以空间推动学教变革,以现场研修方式的变革推动教师理解与行为转变。
继3月在紫金港分园成功开展第一次研修活动后,5月9日,“儿童发展优先:促进幼儿有意义学习的区域空间创设系列活动第二次研修——重点聚焦品格教育、托幼一体化及幼小衔接背景下”第一场活动在实验园开启,各分园业务园长及空班教师6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为更好地理解“空间育人”并保证现场研修质量,本次活动围绕“一单两表”进行,即“一张环境评估指引单”和“两张观察记录表”。业务园长经验分享、全园区域空间观摩、重点班级区域动态活动与谈话活动观摩、分组研讨及总结汇报等环节,让教师更好地理解环境空间的“为什么”和“怎么做”。
活动伊始,实验园业务园长鲍玲玲分享了园所区域空间创设从问题发现到研修转向的全过程,如区域空间的“环境布置”转向“空间创设”,区域材料从“单一高结构”转向“丰富低结构”,区域创设主体从“教师预设为主”转向“师幼共同动态建构”,区域创设空间从“室内区域环境”转向“区域间室内外动态融通”等。

在全园区域空间观摩环节,教师们围绕“一单两表”深入各班细致观察区域布局、内容设置和材料投放。随后,教师们分组进入小一班、中二班、大一班开展区域动态观摩及谈话活动的观摩。教师们根据“空间学习中的师幼互动”观察记录表,聚焦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学习状态,追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轨迹与发展进程。同时,细致剖析师幼互动的策略与方式,力求深度理解幼儿学习特点与教育支持要点。



下午,参与班级观摩的教师分场地展开研讨,这是本次研修活动的重中之重。
各班谈话组织者首先介绍谈话组织意图,为研讨明确方向。小一班陈雨濛老师以“小餐厅顾客太多怎么办” 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剖析问题成因,鼓励孩子们提出多样化解决方案。孩子们集思广益,提出设置等待区、发放号码牌、提供打包服务、开展情境角色扮演等创意想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中二班杜波晔老师围绕“如何用积木搭建雷峰塔飞檐翘角”这一话题,借助思维导图,带领幼儿从材料选择、结构搭建、功能实现等维度展开深入探究,培养幼儿立体思维。大一班的杨超老师则以幼儿制作沙漏时遇到的难题为内容展开讨论,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尝试、分享总结经验,不断优化作品。



接着,教师们围绕对空间创设的评价以及“观察-分析-评估-支持”的互动模式展开深入交流。大家充分肯定园所整体文化体现智能元素、可持续发展主题等创新亮点,同时提出班级区域材料的年龄特点以及材料的多样化低结构可更加凸显、区域活动生成与生活有关的小项目活动并以小项目形式推进等建议。




研讨后,各小组进行总结汇报。



幼教中心副主任兼教科室主任何黎明表示,空间育人对儿童学习意义重大,教师需借空间变革打造全场景学习氛围,促进学教变革。儿童的学习主要是以活动整合的方式展开,因此区域空间中内容需要变革,包含主题背景下的内容及儿童生活和学习中自然生成的活动内容,改变以领域划分的现象。同时,教师应擅长使用低结构材料与自然物激发儿童创造,将学习与生活联结,注重幼儿经验的形成,促进儿童有意义地学习,让幼儿有生长。因此,教师要突破固有思维,回到倾听儿童、理解儿童的道路上来。

幼教中心主任周熔作活动总结并提出下一阶段工作期望。周熔主任对通过空间创设系列研修活动以丰富材料与多元空间激发幼儿活力、助力幼儿成长的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评价,一系列尝试有效促进了幼儿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此外,她还指出各分园应进一步深化研修交流,强化成果转化落地,推动整体教研水平提升。

此次研修活动为各分园搭建了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有效推动了教师对区域空间创设的深度思考与实践探索。5月15日,该研修第二场活动将在浙江大学幼儿园华家池分园举行。